Tuesday 9 April 2013

思念,也可以是暖和的

清明時節雨紛紛,路上行人欲斷魂

在小學還是中學的時候就聽過這句話。清明節似乎和悲傷有著一定的聯繫,畢竟失去親人誰都難過。然而思念不一定就得伴隨悲傷。

今天,說說對外婆的回憶。

我一出世的時候就只有外婆在世。記得老媽曾經說過我小時候第一個叫的人是阿嬤。(我現在覺得也可能是“媽”,只是音調不同(;)後來長大了因為要和外婆溝通,也學會了潮州話。我想驕傲地說,潮州話不是大人們逼我學的,而是耳濡目染下輕鬆學來的。(暫時不說現在新加坡學生的華語程度,更別說方言程度(我不是指髒話,哈哈!)。)當然我的潮州話也沒好到哪兒去,但至少家常的內容還能應付。也記得在小學的假期裡因為要翻譯英文故事書給阿嬤聽,嚷著要阿姨幫忙,雖然總沒到一頁就失敗了,嘻嘻。而現在每當聽到潮州話,就湧起一股親切感(:

除了講故事,我小時候只會在阿嬤面前唱歌,因為她聽不懂我唱的華語流行歌,有點“安全感”。(現在唱歌依然不怎麼好聽,朋友們不要叫我唱!;P)後來也發現她會玩撲克牌,偶爾會陪她玩,或自己創造小遊戲要她陪我玩,畢竟阿嬤算是大人們中最空閒的(;再後來新加坡的電話號碼全國性地在前面加了個“6”,阿嬤就較常需要我幫她打電話。(知道我屬於哪個“年代”了吧?(;)

就這些小片段拼湊了我對阿嬤的回憶。後來她在高齡90多歲去世的時候,我沒怎麼哭。當時我想不是因為我不孝,只是反應比較慢。我常常這樣,對音樂、電影、小說情節就哭點低,對自身的事就慢三拍才會哭。然而不是的。哭是有的,思念是有的,可是難過地大哭?那... 還好。

也不太懂為甚麼。可能因為我們沒住在一起,也可能因為想起阿嬤的感覺是溫馨,而不是難過或遺憾。有些人會自責親人在世的時候沒對他/她好一點,而我想我確實也能對阿嬤好一點。比如即使學業開始繁重也多抽空陪她,照顧她等。可是人都不是完美的,這麼說來,難道每個人都該因為少對每個人好一點而自責?應該不至於吧。當然關鍵在於“一點”,如果該反省還是要反省的,哈哈。但我慶幸自己沒對阿嬤做過甚麼太不敬的事。

所以說思念也能溫和;特別是被時間調和之後。就像貼的照片一樣:一開始的失去或許讓人束手無策,就像迷失在黑夜裡,流著淚,世界下著雨。但開心的回憶依然亮著。而那盞燈是諷刺還是暖和的,就看你了。(: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